运用CT造影对急诊室胸痛患者进行分诊是指在保证良好成像质量前提下筛选能够安全进行冠脉CT造影(CTA)并可从检查获益的患者。无冠心病病史且疑似患ACS的胸痛患者可能从CTA获益,在此类患者中,CTA阴性预测值较高(>95%)者可快速排除冠心病及相关事件风险。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均适用CTA检查,例如低危患者(年轻患者和/或症状明确提示为其它疾病的患者)与高度疑似ACS的患者(EKG动态变化或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而且老年(>70岁)患者或携带多种冠心病风险因素的患者可从功能检查得到更多获益,此时主要临床问题就是明确患者的症状是否由缺血所致及冠脉血运重建能否为他们带来获益。即使CTA检查发现这类患者冠脉内的确存在大量斑块,但是也难以确定结果的功能性意义;而且当患者存在广泛的冠脉钙化时,CT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也会受到限制。
无法配合指令憋气或心率加快(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无效)患者不应进行CTA检查,因为成像质量可能受损;对于病态性肥胖(BMI >40 kg/m2)患者,CTA检查也不够准确,仍需考虑其他检查方法;肾功能损伤患者不应进行CTA检查(GFR <30~45 mL/min)。
CTA的优势在于检查前所需准备较少,检查过程快速,患者在扫描前只需准备15分钟左右,而实际图像采集过程只用几秒即可完成,因此很多随机试验发现CTA与其他检查相比可使患者更快速的出院并降低了急诊室治疗成本。住院成本也可降低,但与后续检查频率密切相关。
了解如何应用CTA检查结果制定治疗决策非常重要。无冠脉斑块或狭窄(CTA结果正常)患者可快速安全出院,而且此类患者的未来冠脉事件风险极低,若患者再次因胸痛至急诊室就诊,且进一步检查未发现心脏异常,则应考虑可能患有其他疾病;检查提示存在非阻塞性斑块(狭窄<50%)的患者可再次检查心肌酶,因为ACS的发病原因多为阻塞性斑块。两次心肌酶检测均为阴性者可安全出院,无需考虑提示风险增加的其他CT标志物(如斑块总量及范围与静息心肌灌注缺陷)。存在广泛非阻塞性斑块的患者可进行预防治疗,并应定期随访以督促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的落实。
全部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70%)及部分严重狭窄(狭窄>70%)患者应进行功能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缺血或缺血严重程度,并根据缺血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后续的介入性造影检查与血运重建。
在急诊室胸痛患者确诊冠心病过程中,CTA是一种安全快速且准确的评估技术。虽然CTA在诊断过程中至关重要,但医生也重视对其他检查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