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改政策 > 全科医学做得好 有没有秘诀?

全科医学做得好 有没有秘诀?

收藏
来源:环球医学 2015-10-12 16:26

在美国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一个国家有最好的医疗和最多数量的全科医生,这些全科医生又受到良好的待遇的话,这个国家必然健康。从这里可以看出,全科医学工作能否做得好,依赖于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激励。那么,究竟如何来做?远的不看,台湾在这方面就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人人都有医疗,但有医疗就代表着有健康吗?有医疗只是一个初级阶段,高级目标是健康。全科医学的发展首先需要设定一个方向。这个方向不仅是依据数据来说话,更是要达到一种质的飞跃。台湾在3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全科医学工作的建设,最核心的指导思想是它的八字箴言:专业是根本,要硬;营运是要件,要稳;管理是手段,要效率;医患关系是特色,要和;整合是久远,要网;品质是生命,要安;教研是动力,要新;健康是目标,要福。这八字箴言涵盖了全科医生的培养、管理和全科服务所要达到的效果。


财政上的倾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和现在的大陆差不多,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合作,自己就医,横向没有联系,转诊制度很难落实。当时的卫生署做了两件了不得的事情:


第一,每个卫生院投入350万,将卫生所变成社区卫生院,统一配置。每个卫生院都配公费生。台湾公费服务的比例非常高,几乎达到100%。卫生院收支相抵后的盈余,上交5%补助比较弱小的卫生院,15%留下来做卫生院的发展基金,另外的80%都要给社区的同事做分配,每个人基本上有八九万的收入。


第二,分级支付。如果患者想留在基层首诊相信家庭医生,医保完全报销。但如果要二级医院的话,患者需要支付10%,直接到三级甲等医院直接支付20%。


台湾有一个指标,即一个社区健康中心应该有2%左右的转诊,100个人到你的中心来应该有2个是到医院去的,经过全科医生的筛选,将高危、重症转走。


重视教育训练


保障基层医疗需要不同部门给予不同的补助和计划,除了阶梯式的保险支付方式吸引患者,最根本的是深受民众信任的医生的质量,这就要依靠良好的教育。台湾各个医院不设家庭医疗科,但所有的医学院都要设家庭医学科,否则,医学院就无法通过评定。


台湾的基层医生或家庭医师都受过医学训练,受过规范化家庭医学培训,每年还在不同的分会和年会做岗位继续教育。他们与三级甲的医师在医疗资质技术上几乎是不相上下的。


台湾家庭医学的特色不在于知识的宽广,而是在于照顾病人所秉持的哲学与态度,亲切可以信赖,处处为病人着想。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医学院前两年医学人文,三四年是器官系统,最后是轮转。无论将来要当什么专科的医生,一定要当一年的家庭医师,四个月大内科、四个月大外科、四个月的社区医生。从2013年开始,更是要求所有毕业生要当两年家庭医师才能去选专科医生。


在工作中,全科医学被要求到达到“PPP”准则:一是personal,全科医生能不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特质化的照顾。二是professional,这是要专业,不是打迷糊战。三是passionate,要有同情心、同理心,跟专科医生不一样的就是能提供温馨和安心的照顾。


同样,医生间的团队合作也很重要。台湾家庭医师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医疗网络的核心是基层医疗,一个好的基层医疗由家庭医师所领导的团队性的照顾来执行。


福利有保障


培养好的医生没有好的激励机制可不行。台湾卫生福利部承认的第一个专科病不是外科,而是家庭医学科。这是政府出面打保票说,家庭医学科就是我的长子。


同工同酬以及缩小收入差距很重要。台湾保证了基层医院的医生与二级医院和三级甲等医院的诊疗费是一样的。同样是依靠临床经验作出的诊断,在基层医院就给得少,在三级医院就给多,这样不合理。


在台湾,一个全科医生可以收1000到1200个会员的健康管理费,每个人800到1200,800块是各乡镇,台北等城市则是1200块。如果全科医生管好这个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就可以拿到这些钱。但要拿到这笔钱的指标包括急诊要少、住院要少、幼儿保健率要高、基本转诊率要达到2%左右,所有的绩效都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住院急诊。


家庭医师在社区卫生中心解决了许多不必要的住院和急诊问题,节约了整体的医疗成本,他们的工作难道不应该得到激励吗?



关键词: 全科医生 政策医改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