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以公立医院为主战场的改革正在改变中国医疗服务业的面貌,药品招标采购、取消药品加成、医生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措施可谓点对点“治疗”医疗领域的痼疾。在国家对公立医院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也在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相继出台多个文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在过去10年间,中国的非公立医院(俗称民营医院)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非公立医院从3220所增至12546所,占全国医院总数的近一半,年增长基本保持在9%左右。
数据显示,占据半壁江山的民营医院的服务量只占10%左右,量大质低成为行业痛点。过去论及社会资本办医,难点均落在政策环境,但实际上,民营医院的发展长期存在诸多内部难题,如资本盲目进入、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同质化竞争、盈利模式单一等。
资本是把“双刃剑”
“欧美没有一个全闭环的线上医疗,因为技术达不到,现在的可穿戴设备还处于前期的阶段。”李天天对记者表示,在线下的诊疗活动中,一个病人走进来,医生就开始了信息收集,从病人走路的姿势、语速语态等都能进行一些判断,而现有的可穿戴设备还实现不了对病人全面数据的收集。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医疗的落地,需要线下医疗机构的配合,但现在很难利用公立医院来对接,同时分级诊疗也需要一个发达的诊所体系,互联网企业办诊所是优势互补。
近年国家一直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各项政策都在力破社会资本办医的天花板、玻璃门,但政策放开的同时,民营医疗机构是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资本对医疗的理解是否适应行业特征?
国家卫生计生委11月5日发布的《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国公立医院13314个,民营医院12546个。
记者在2015年中国民营医院发展年会上了解到,虽然在数量上已经与公立医院平分秋色,但在服务量上,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差距巨大,只有10%左右,民营医院量大质低的现状令人担忧。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副会长赵淳认为,中国的民营医院出现数量与服务量反差大的状况与资本进入门槛低有很大关系。
“我对现在很多社会资本在进入医疗行业,持保留态度。资本是趋利的,哪个资本能放长期资本在医疗行业,没有回报怎么办,回报慢怎么办,十年收不回投资,这个账又怎么算,哪个资本能耐得住这个寂寞?”赵淳告诉本刊记者,他最怕社会资本拿医院去套利,这是对医疗行业的伤害。
人才培养不能抄近路
2015年初,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医生多点执业渐次推开,这也让一直饱受人才短缺困扰的民营医院看到了希望。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民营医院是否在多点执业政策的支持下,缓解了人才危机?
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公立医院的医生出现了“想要的谁都想要,不想要的谁都不想要”的现象,一个优秀的主任医师,可能有20家医院在排队聘请,而对于刚开始职业的年轻医生,几乎无人问津。
“我认为人才必须是自己培养,民营医院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就是要做基础性工作,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温州康宁医院集团董事长管伟立对记者表示,康宁在建设第一家精神病医院时面临人才极度短缺,20多年来主要也是靠自己培养,花了很多心血。
实际上,中国的医疗人才缺乏已是共识,一个优秀的医疗人才对于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这样的人才流动必然会牵动诸多因素。
国家卫计委体制改革司官员在2015中国民营医院发展年会上表示,2014年OECD国家千人拥有医生3.3人,中国是2.12人,而且中国千人拥有医生的质量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就是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医疗人才还处于流失中,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与短缺的人才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医学生的培养时间漫长,医学生成为执业医师的周期为7-8年,成为主任医师的周期为20年。丁香园的报告指出,根据近年来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招生及毕业的增速情况,5-8年以后仅有约2成医学生成为医师。
2007-2013年,医学招生人数年增长率6%,医学毕业生增长率10.6%,医师(含助理医师)年增长则只有4.2%
面对医疗人才短缺的严峻问题,赵淳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公立医院有人才培养机制,每年都会引进应届毕业生,进行人才梯队建设,为什么民营医院就不能从头开始培养人才?为什么民营医院只想着去挖人才?”
赵淳认为,做医院是种树,而不是种草,要有长期投资的准备,“如果要做百年医院,自己培养人才完全没问题,20年就能出一批人才。五年的本科毕业,经过15年的临床训练就是主任了,如果只是做短期的,就要去挖人家的医生,就会出现社会矛盾,医疗系统内部就会出问题。”
医改“副作用”
医改的推进在不断给社会资本办医释放利好,但医改的重要任务是破除“看病贵、看病难”,在这一点上,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会受到影响,也都面临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民营医院面临的不确定性可能更大。
一般而言,民营医院的利润率要高于公立医院,平均在25%左右,而公立医院则不到20%,甚至低至15%。除了成本控制方面的高效率之外,民营医院的一个重要盈利环节是供应链。
由于公立医院长期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医院在供应链环节的利润被中间商、医药代表、医生等各方瓜分,而民营医院则将这部分利润全部收归医院,仅这一块就对公立医院形成了绝对优势。
广西贺州广济医院集团董事长余小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民营医院是全成本管理,可以精确到一支笔,“我们医生的收入是阳光的,医院会通过绩效考核将来自供应链的一部分收益给医生,但不是药品回扣。”
余小宝告诉记者,同样的病,患者在广济医院的费用开支要比公立医院低20%-30%,“我们的医生没有多开药的动力,我们对医生的考核包括病人满意度(在院满意度、出院后的口碑传播)和新技术的应用,与处方大小无关。”
不过,随着医改的推进,药品价格下降,直接威胁民营医院的利润,原本来自供应链的利润会被压缩。
“就药品而言,同样是招标采购,比如1元钱的药,药厂开回来1元钱的发票,平账,同时,药厂还会返回来0.7元的现金。药品降价后,药厂返利的空间就减少了。”余小宝认为,未来3年会是民营医院最难熬的3年,除了药价下降,还有公立医院医联体的建设,可能会垄断病人的渠道,无形中“抢”走了民营医院的病人。
但也有民营医院人士认为,长期来看医改会对民营医院有利,因为随着医保费用紧张加剧,医保部门会优先购买控费能力强的医院的服务,民营医院在这方面比公立医院有优势,“或许到时候公立医院就不愿意收治医保病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