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儿科医生短缺矛盾可能更加突出。应当完善立法、强化预算监督和科学规划医改措施,将加大对儿科领域投入、做大儿科医疗资源“蛋糕”,提升到完善医改重要决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战略高度。
本月初,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印发《2015年儿科医师转岗培训方案》,要求做好相关专业医师转岗儿科医师的培训工作,转岗医师培训后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考核合格并符合相关条件的,转岗为儿科执业医师,《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变更为儿科专业。此举被业内解读为卫生系统为全面放开二孩做准备,其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政策效用值得期待。
近年来,我国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不但儿科医生后继乏人,现有儿科医生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缺口约20万人,每千名0—14岁儿童匹配的儿科医生仅为0.26人,远不及“千人一名”的国际通行标准;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中有23%为助理医师,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3%,远低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49.1%)。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后,生育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对儿科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将大为提高,儿科医生短缺的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个原本就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引起了更广泛的焦虑,很多地方都在统计本地儿科医生的缺口,如湖北省的一项评估显示,该省儿科医生缺口已达两三万人。
“儿科医生荒”既体现了当前医疗人才队伍的一些共性因素,如工作负荷重、职业风险高、收入待遇偏低等,其中儿科医生面临的困难、压力和风险往往更大,也体现了儿科医生群体面临的一些特有的、具体的因素,如1999年起医学院校陆续撤销了儿科专业,儿科医生培养机制迟迟未能建立完善,儿科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失衡加大了供需矛盾,进而加大了儿科诊疗的医患矛盾和儿科医生的职业风险,等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儿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和人才补给形成了不小的制约。
解决儿科医疗资源短缺问题,需要在全面放开二孩的背景下,在宏观战略部署、资源优化和教育强化等方面重点发力,进行综合治理。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医改决策部门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完善立法、强化预算监督和科学规划医改措施,将加大对儿科领域投入、做大儿科医疗资源“蛋糕”,提升到完善医改重要决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战略高度。据悉,“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儿科医疗体系,加强对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的扶持。做好这些工作,关键要在公共财政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中,明确重点投入儿科建设的预算所占的比例,违反预算者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其次,要对现有儿科医疗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优化现有儿科医师配置和医疗设施,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我国绝大多数儿科医生集中在少数大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这与美国65%的儿科医生分布在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只有少部分疑难重症才转诊到儿科专科医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改革的一个重点,是要鼓励儿童专科医院在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开设门诊部,或者向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输出品牌和管理,让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再次,要按照国家卫计委儿科医师转岗培训方案的要求,在现有执业医师中遴选、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执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儿科医师,并形成执业医师转岗、补充儿科医师的常态机制。同时,应尽快改革儿科医学教育培养机制,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恢复儿科医学,在高校医学专业中加强儿科人才培养,为儿科医疗源源不断充实优秀人才。此外,有必要借鉴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减免学费、优先安排工作以及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医学院儿科专业,鼓励“定向儿科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儿科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