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这是2008年为纪念穆魁津教授逝世十周年,何权瀛教授和我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今天重读这篇文章,使我又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老一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多,但其中最为珍贵的则是他们谦虚谨慎、求真务实、淡泊名利,为人民的健康终身奋斗的宝贵精神。今天将此文再次刊出,希望与大家一起缅怀我们老一辈的高尚精神,继承和发扬呼吸内科这笔价值不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年前的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呼吸学界的一名泰斗—穆魁津教授离开了我们。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永远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的导师,一位长者,一位智者,一位同道。岁月的流逝并不能洗刷去那份深深的爱戴,那份沉甸甸的思念,那份油然而生的崇敬。睹物思人,回忆穆老一生,我们可以用我国著名肾脏病学家王海燕教授的一句话来高度概括,那就是“认认真真做事,正正派派在做人。”
穆魁津教授是我国呼吸病学的先驱,是我国呼吸病学早期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生前曾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第一任主任委员、 第二任名誉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第一届编委会副主编、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委员、 卫生部医药卫生技术鉴定咨询专家、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等职。
穆老于1917年11月26日 生于北京,满族。194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北大医院(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科,历任住院医师、助教、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一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穆魁津教授长期致力于呼吸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不同时期,先后在结核病、职业性肺病、呼吸衰竭、呼吸生理与呼吸疾病等领域进行了杰出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内呼吸病学领域的多项空白。 1953年首次在国内验证了异烟肼治疗结核的临床疗效,为该药在我国推广,造福广大结核病患者提供了临床依据。
1958年《抗结核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治疗结核病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研究首次验证了积极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结核,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心包炎的特殊价值,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的治疗常规。
1959年曾在京西矿区进行了煤尘肺患病情况调查和肺功能测定,初步了解了矿区患病情况和患者肺功能障碍类型与程度,为后来矿区工人病情判定、疗效观察和劳动力鉴定提供了依据。
1982年在国内较早关注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成功复制了急性肺损伤模型并系统地进行了肺损伤病理生理和实验治疗效果的研究,对提高国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认识水平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当时就提出“在抢救(ARDS)过程中,重点在肺而又不止于肺,脑、肾、肝、心的组织损伤与功能障碍也要全面顾及。”,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979年至1986年,在国内率先进行对小气道形态和功能的系列研究工作, 他主持召集全国六大行政区有关同志开展在全国范围内肺功能正常值测定工作,首次获得了国人的大规模临床数据,这是50年代以来第一次大规模采用现代仪器和测试方法取得的数据,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当时条件下的肺功能基本状况。为提高我国呼吸生理和呼吸功能的临床和研究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此项工作获卫生部重大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7年至1990年,主持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工作,撰写了7篇论文。
晚年穆老高度关注COPD的防治工作,对膈肌疲劳与肺气肿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探索了膈肌疲劳在COPD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就在去世前的一年,他还专门撰写论文,提出应重视COPD的防治研究。他高瞻远瞩地提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关COPD的防治研究应受到重视,应全面规划,从宣传教育到防治研究,多渠道、多层次地组织力量进行工作。着眼点一定立足于防。”他指出“从‘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的观点出发,禁止吸烟是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减少肺心病的有力措施,譬如治水,上游疏导,远胜于下游筑堤,立足于防,着眼于早,则事半功倍。”,这些学术思想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他还指出:“通过缜密的观察,借助于早期和检查技术,有可能发现COPD早期及以后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分布特点,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出COPD的诊断依据或对COPD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记,从而为其早期诊断提供线索。另外,还能客观地从分子水平验证一些治疗方法的疗效”。这些真知灼见今天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实。
他提出的:“基因因素、特异体质、营养状态、内分泌、免疫机制以及蛋白酶-抗蛋白酶平衡等诸方面,均可能是COPD的发病的内在因素。今后要从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学术理念无疑为当时我国COPD研究指明了方向。
穆老不仅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汉语和英语方面的功底也非常深厚。1996年首次在我国召开的第四届亚太地区呼吸病会议,北京地区全部的中文论文的英译文均经他一字一句审阅修改。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呼吸病学会出版的100例疑难疾病胸部X线的幻灯片也经他一张张亲自解读、审阅。
穆老特别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他博闻强记,在教学时兼容并包,博引旁证,深受学生和年轻医师的爱戴。注重教书育人,关注年轻一代品德的培养。对于年轻医生的求教,他都有求必应,以诚相待,循循善诱,甘为人梯,许多年轻医师的文章都经他一一斧正。穆老为我国医学界,尤其是呼吸病学界人才梯队的建设做出了贡献。穆老1984年荣获北京市高教局“从事教育30年”奖状,1990年获国家教委“从事高校科研工作40年成绩显著奖”。
穆魁津教授的老朋友国际著名呼吸生理学家Peter Macklem教授在谈到他首次来中国与穆老交往时写道:“我几乎没有遇到过比穆教授更慈祥、更慷慨、更体贴入微的人……在我访问结束的时候,我太太和我认识到穆大夫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主人,而且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内科大夫,他为自己制定了很高的标准,从而为医生、教师和科学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出色的榜样。”
晚年的穆老,病魔缠身,但他依然以乐观面对。他拖着病弱的身体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到图书馆查阅各种文献,参加查房,不辍笔耕,撰写医学论文和著作。Peter Macklem教授在谈到穆老晚年时写道“我最后一次见到穆大夫时他已经被限制在轮椅上,那时使我感慨的是,他尽管因肺气肿而致残,却表现出非凡的乐观。他喘息着说:‘air hunger, air hunger’,然后开怀大笑。他真是个人物,我们想念他,我们感激他,认识他是我一生中的荣幸。”
穆老为人谦逊,生活俭朴,不计功名,无私奉献。他特别关注对广大劳动人民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的疾病,并认真进行防治工作,为他们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为提高我国呼吸疾病的防治水平,为中国呼吸病学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第一任呼吸学界的领军人物,他以高尚的人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开创了呼吸病学界务实、求真、创新、和谐的良好风气。他不愧为人之师表、医之楷模、学界先锋。斯人已去,斯风犹存,穆老代表了一个清纯的时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无疑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怀念他!学习他!继续他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