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第一医院门诊大厅,众多医护人员在全力抢救一位倒地的大面积心梗病人。通讯员 谢浩芬 摄
昨天上午10:20左右,宁波市第一医院门诊大厅上演了一场真实版的生死时速。一位大面积心梗病人倒地时,10多位医护人员轮流上阵,跪地展开心肺复苏,上演60分钟之久的抢救行动。
当时,急诊护士小袁有事来到门诊,突然听到“有人晕倒了”,她本能地迅速拨开人群,发现倒地病人双眼微睁,呼吸微弱。她一边请围观者呼叫医护人员,一边探测颈动脉,发现无法触及,立即给予胸外按压。
一楼注射室护士长听到门诊传来的喧闹呼叫声,和一名护士一起带上氧气袋、抢救车、AED(除颤仪)赶到现场投入抢救,同时电话呼叫行政总值班、急诊科、心内 科与麻醉科医师。医生们不约而同向现场奔跑,医生护士跪在地上轮流开展心肺复苏、除颤抢救;麻醉科医生用娴熟的手法快速进行气管插管,护士们第一时间在颈 外静脉及上臂建立通道,准确执行医嘱注射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正确复苏、气道管理、输液管理、生命体征监护,一切都在分秒必争又有条不紊地进行。
内外科急诊主任、医务部主任、内科住院总医师、门诊部主任等也都相继赶到现场。因为当时正值门诊高峰阶段,围观者越来越多,医院的6位保安师傅围成人墙,留出抢救空间,维持秩序。跪地抢救的医护人员满头大汗。急诊科副主任贺鹤群评估后命令立即转入急诊室继续抢救。
病人转入急诊室后,又多次室颤发作、心脏骤停,按照常理这种情况下抢救回来的希望已经渺茫,但在场的抢救人员没有放弃。多次采取电除颤、不间断胸外心脏按 压,以及人工通气、静脉用药等抢救措施,60分钟后,病人意识、自主呼吸恢复,循环趋于稳定。在全面评估病人的情况后,还是考虑了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为大, 于是继续做好病人镇痛镇静及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治疗,为进一步冠脉介入术做好准备工作。
下午3点左右,当病人被送入了DSA介入手术室,心血管内科团队接上了抢救的接力棒。在冠脉造影下发现了病人右冠状动脉100%完全闭塞,在安装临时起搏器和冠脉再通后,病人真正得救了。
记者采访当时参与抢救的门诊部主任谢浩芬时,谢主任说:“我们第一医院的姜建帅院长要求我们,门诊每一个楼层都要有这样的面对危急的应急演练,我们已经坚持 了一年多,但这一次,从医护人员到保安人员都参与了。当病人心肺稳定时,我们互相看看对方,都是流着汗,涨红着脸,病人抢救回来了,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晚上10点,记者采访宁波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陈晓敏时,陈晓敏还在手术中,他说病人下午3点左右被送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又发生过 7次心脏骤停,经全力救治,现在病人已经做了心脏支架等相关手术,并转入ICU病房。陈晓敏说,这类大面积心梗的病人,只要耽搁一分钟,就会失去20%的 生命希望。负责行政总值班的市第一医院纪委书记毛文波也在现场,她说,这样与死神争夺生命的经历,终生难忘。
编后
救死扶伤的专业精神
遇到需要急救的病人不去抢救,这对医生来说是一种耻辱。这是记者在这次采访中,一位普通护士说的话。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美国医生特鲁多的一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据了解,在医学上来说,这一类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在院外几乎是没有什么生机的,因为开展心肺复苏和除颤的条件都不具备,在院内能够获救的希望也是微乎其微。但参与的医护人员谁都没有放弃,60分钟轮流上阵,只有一个意念,就是要将他救回来。
从医学上来说,哪怕只要迟延5分钟,病人的生命也许就会就此告结。在抢救过程中,10多名医护人员,不光抢到了这几分钟的先机,而且,全力以赴地坚持!如果没有身临其境,谁也无法想像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死时速,怎样的一种执著,仿佛床上躺着的就是自己兄弟或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