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相关死亡率降低30%,全因死亡率降低26%,卒中降低41%。”
无论对于糖尿病医生还是患者而言,上述这组数据都振奋人心,怎样才能到达如此获益,让一项研究来揭开谜底。
11月26日在线发表于《Diabetologia》杂志的一项研究纳入97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6年强化个体化护理,随访13年,评估死亡率及发病率。强化个体化护理干预包括:常规随访、个体化目标值设定、持续的患者教育。相反,对照组患者可以自由选择治疗项目并随时更换。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率、糖尿病相关死亡发生率、任意糖尿病相关终点、心肌梗死、卒中、外周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
在13年的随访中,接受强化个体化护理的女性患者组,在据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育运动、吸烟及临床参数校正后,任意糖尿病相关终点均降低35%。与常规护理组相比,糖尿病相关死亡率降低30%,全因死亡率降低26%,卒中降低41%。
观众朋友们一定注意到了,为什么都是女性呢,那么男性患者呢?
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研究表明,男性患者中并未观察到与女性患者相似的获益。作者称,强化个体化护理降低了女性患者的HbA1c ,但并未对男性患者造成影响,因此,HbA1c 的降低或可解释女性患者的获益。但是,据HbA1c 校正后,死亡率结局差异仍然存在,因此,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包含了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
既往的研究表明,男性与女性在对待糖尿病方面有所差异。女性倾向于更迅速的接受诊断为糖尿病的事实,并积极接受能够优化糖尿病管理的推荐。相反,男性认为接受糖尿病,每日关注病情及改善生活方式更具挑战性。此外,男性更少关心疾病的远期结局,更多关心疾病对于日常自由生活的影响。
所以,今天我们讲的仍然是患者依从性的话题,我们似乎总是在讲这个议题,尤其是在类似糖尿病等终身疾病的情况下。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会糖尿病患者,男性,年过7旬,因心动过缓入院查体时诊断为2型糖尿病,入院期间需要定期抽血化验,患者一直不给予配合,始终认为自己没病,甚至赶走护士自己拔出输液管,患者子女百般哄劝仍无济于事,直到入院三四天,才渐渐接受患病的事实,尝试配合治疗。
有太多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糖尿病可控可防,降糖的方法和药物也捷报频传,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患者控制、管理疾病的决心。
当然,对于患者而言,要接受自己终身患病并需终身治疗,的确需要时间和勇气,也需要医生的耐心和关怀。提高患者依从性,还需医患双方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