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
在现代行医,医生需要满足诸多任务期待。除了医疗技术,还有沟通。是否足够和蔼、足够耐心、足够有同情心?当然,眼下的中国医生还需要完成另外一个任务:文要通晓足够的法律知识,武要学会一身防身本领,来保护自己。
医生形象期待 最接近神父
如果众数世间诸种行业,会发现:医生这一职业的标签化、刻板化,极其明显。
可能在千万种职业中,人们对医生职业形象的期待,最接近的是神父。即便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一职业,人们都开始给予宽松的形象要求。但医生,必须是严谨的、干净的、和蔼的。违背这一大体形象的医生,在第一时间,可能就让患者开始在心里打鼓。即便医术再高明,也难有可能获得“良医”这枚标签。
在中国,这还与西医如何融入中国就医文化有关。传统的中国医患关系,主体是患者,患者或全家自由择医求药,当时的医生很难树立自己的文化权威。西医进入中国后,改变了传统的医患关系,界定了医生对患者的“权威”。关键的前提是,这个医生必须是能建立起与“权威”匹配、患者可“托付”和“信仰”的那种形象。
手机自拍 刻板形象期待的黑白判断
如果关于“形象符合”的任务是必须的,那回头看看我们的医学教育,对这一职业的培训中,并没有成系统的要求。甚至,如果它是任务之一,是否应在医学生录取时加入性格测试和职业取向测试?筛选出一类人,满足亲和力强的服务性需求,其血管里流着尚存的“神性”,血液里有一定水平的“道德洁癖”,还有一些“古道热肠”,愿意照顾别人,愿意不计报酬多跑一趟路。他的内心没有那么情绪跌宕,精神世界的底盘坚稳,他的思想也没有那么多的杂乱漫想。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能够解决别人的问题。如果要求再高一些——能在冷静的大脑和温暖的内心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甚至,他还必须拥有在凡事动手(比如:手机自拍)之前,思前想后、环顾周边方方面面、滴水不漏的审慎周全性格。
2014年12月的“手术室医生自拍”事件,除了“自拍”这一动作置于医疗场景下不妥之外,众人的反应,再次说明各界对医生这种职业形象的唯一期待,甚至是“刻板”期待——不仅来自患者,还来自大众媒体,来自医疗管理的政府机构。
此事件中,医务人员拍了照片、面带微笑、背景还有患者躺在手术台上……那就被公众判为“不可原谅的坏形象”。讨论中,愤怒情绪让事件升级,更多的感受是对医生单一形象期待落空的愤怒,基于刻板形象期待之上的绝对黑白判断。
在当代环境下,因为大众思想理性、自由、独立判断的缺失,对医生单一职业形象的期待仍强烈于西方。而对于承载年轻一代医生来说,这样的形象会越来越“刻板”“单一”,失去活泼,失去生气。如果未能在医学训练期间有足够的教育和准备,上岗之后可能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艰难喘气,“思想的余裕”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