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资讯头条 > 国内急救医生为何缺而不急?

国内急救医生为何缺而不急?

收藏
作者:吴帅 来源:医脉通 2016-01-22 17:40

近日,媒体推出“走近急救医生”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跟随采访北京、武汉、西安三地急救医生,真实记录他们的特殊工作状态。采访中发现,急救岗位招人难。院前急救人员招不进、留不下,年纪大了没出路,急救队伍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形不成业务梯队。媒体发出了这样的追问,急救医生谁来干?(1月22日《人民日报》)

急救医生荒是一个年年被追问的老问题。

在国内,你说急救医生缺,我是相信的。比如在这条新闻里,某地在编医生仅为40人,与规划目标数相差72人,缺口率高达55.5%。但请回答一个问题,人手缺口如此之大,为何居然不会影响到当地整个急救服务体系的运转?究竟是规划定得过高了?还是在编的医生太厉害,一个人能干几个人的活?

但如果,你说这个问题很急,我却是不相信的。你看,急救医生人手不足问题存在多年,而且相当普遍。尽管那么多医疗机构集体一轮轮喊缺医,声音嘹亮无比。但看起来,问题却从来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过。

我的意思是说,即使问题不解决,医生人手不足,哪怕是严重不足,看起来也不会影响到这个服务的运转。所以,“急”在哪里?

在这一边,多位负责人不停抱怨,年年出计划招聘,报名者却寥寥无几,导致最后无功而返,只好作罢。在另一边,同日的《北京晨报》采访某急救医生,他透露,常遇醉汉很少不挨打。“刚刚店员问我是不是挣得特多,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们白班出诊一次10块,晚班出诊13块。”还有从业者如此表白,“累是常态,不累才反常。最累的时候,我自己都想躺担架上了。”

管理者习惯性将这种荒归因于职业特点,比如风险高、压力大、劳动强度大、上升渠道少。而急救医生更多的感受是,收入低,人身安全保障不足。前者更多强调的是先天因素。问题是,医疗这种职业本来就存在这些特点,只不过相比别的临床医生,急救医生更明显而已。后者则强调的是人为因素,可以改变也应该改变的东西却多年纹丝不动。常识告诉我们,这件事情本身的存在有多荒诞。我们总说,生命重如泰山,比黄金还宝贵,但急救医生深夜出诊一次的诊费13元,却连一次理发费都不够,不知道负责制定这种价格的人是怎么评估这种劳动价值的。

出现这种缺而不急的局面,一是因为医院内部挖掘的能力太强,经常把一个急救医生当成两个用,让在岗者承担了更大强度的劳动。二是滥竽充数。因为目前中国没有《急救法》,急救体系不完善,标准太低,究竟何种资质能从事院前急救,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所以急救中心有一些“无医师证医生”在从事这种职业,来填补这种空缺。

医荒,当下只局限荒在急救医生、儿科医生,为什么内科、妇科、骨科、外科却不荒?这说明了职业特点不是唯一的答案,职业待遇的标准缺陷才是更大的问题。当下,因为医生的收入、待遇、地位是按照以药养医及业务量大小来决定一切的。这种管业务员的商业模式被套用在医疗领域,完全忽略了职业风险、劳动强度的专业评估,所以才造成了这两种岗位的边缘化、冷门化。被医院当成了一种发展的负担,不愿意增加投入。对这些职业的管理模式多年不变,敷衍推搪,这些不重视恰恰是造成急救医生这一职业生存维艰的关键所在。所以,很多急救医生带着对职业满满的爱走进这种岗位,最后被现实折腾得毫无生气,不少人选择了与这种职业分手告别。

你可以认为这是天灾,也可以认为这是人祸,区别只在于,前者纵容这种现实合理存在下去,问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后者则直面问题所在,乐意改变不足和提升管理,想方设法留住人,提升这一职业的存在价值。

针对儿科医生荒招惹来的麻烦和头痛,这两天有地方终于开始下猛药,明确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设立儿科。急了才动真格,不急就不较真?这种过程也在提示,没有标准、缺乏问责的压力就不会有改变,一切都是政策懒惰冷漠的产物。

关键词: 医生 儿科

医友评论 1人评论)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王旭高 2016-01-22 18:49

不错哦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