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感染性腹泻已上升为全球普遍关注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腹泻病值得特别关注,在儿童中腹泻除发病率高外,还是导致儿童住院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因管理不当导致的营养不良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我国腹泻病的防治水平,进一步改善腹泻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是大家应关注的问题。
受访者:法国巴黎内克尔儿童疾病医院克里斯托夫·杜邦(ChristopheDupont)教授和我国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朱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
主要观点:从了解腹泻病发病现状及当前的诊疗误区出发,进一步规范合理用药,从而改善腹泻病的管理。
腹泻病的发病现状
腹泻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有17亿例腹泻病发生,约76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病。我国2014年共报告感染性腹泻病86.7万余例,死亡23例,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列丙类传染病的前三位。专家指出,目前腹泻病不再是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国家的特有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环境和方式的改变,腹泻病的病因也较前有所变化,发病率较前并没有降低。不仅有新的病毒性腹泻发生,而且旅行者腹泻、化疗相关性腹泻等也逐渐受到关注。因此,应加强对腹泻病的重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成人与儿童腹泻应区别对待。相对于成人,儿童腹泻病发生率更高,且危害更大。朱启教授介绍,除外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造成的腹泻外,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等是儿童腹泻最常见的病因。
对于成人,张文宏教授指出,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更常见,近年来,随着人们外出旅行增加,旅行者腹泻发生率也逐年增加,这值得大家注意。
腹泻治疗中的误区
腹泻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特别是对于婴幼儿。专家指出,对于一般情况的急性腹泻,患者或家属可以自行处理,但其他感染类腹泻则需要及时就医。但由于认识不足,患者自我处理时常存在一些误区,应引起临床医生关注。
在是否就医和如何治疗这一方面,常见的误区包括:①何种程度时应该就医判断不清,耽误病情。张文宏教授指出,如出现水样便或黏血便,或腹泻伴发热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家长应根据患儿大便次数、量;精神状态及是否有发热等判断脱水情况,以便及时就医。②过分强调静脉补液。朱启教授介绍,很多患儿家属迷信“吊水”,认为其能快速“药到病除”。但其实输液增加患儿痛苦,也增加了感染的途径。而口服补液即能有效防止脱水,更加方便有效。
在自我诊疗方面存在以下的问题:①抗生素滥用。在我国,腹泻治疗中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仍存在。Dupont教授指出,有些家长认为给患儿应用了抗生素就是治疗,但事实上,腹泻治疗中的关键是防止脱水,应用抗生素可能延误了正确的治疗,耽误病情。②错误禁食。有些家长认为在患儿腹泻时应禁食,让胃肠道休息。但儿童一天所消耗的热量大,禁食会使儿童体重快速下降,不利于身体恢复。
对于这些误区,需要临床医生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腹泻病的认识,从而使得其能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
腹泻病的合理用药
对于腹泻病的防治要点,专家总结了以下几点。
①补液是关键。Dupont教授指出,脱水是腹泻最重要的并发症,因此,无论病因如何变化,补液仍是腹泻病治疗中“万变中的不变”。其中,口服补液盐是最重要的治疗。口服补液盐用洁净水、盐和糖配制而成,在小肠吸收,可补充随粪便流失的水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对儿童患者,从腹泻开始,即应给予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直至腹泻停止。
专家强调,在补液治疗中,不提倡静脉输液,只有在严重脱水或休克时采用。
②黏膜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张文宏教授介绍,肠道黏膜屏障是维持肠道健康,甚至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防火墙”。研究表明,肠黏膜结构损伤是小儿腹泻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肠黏膜保护在腹泻治疗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可有效保护黏膜,使黏膜有充足的时间自我修复,重建正常功能。
对于儿童腹泻的肠黏膜修复,朱启教授还特别提到了补锌。微量元素锌是肠黏膜修复必需的营养物质,其可缩短病程、减轻腹泻的严重程度,而且能够降低以后2~3个月的腹泻再发。因此,腹泻期间应及早注意锌的补充。
③微生态药物适当应用。对于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专家认为,不主张随意应用。如果确实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但应注意,不能认为肠道菌群调节药物“多多益善”、“完全无害”,其与其他药物一样,都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应用。
④健康生活方式在防治腹泻中同样很重要。正所谓“病从口入”,这在腹泻中尤为适用。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健康生活方式管理中,张文宏教授强调了洗手是最简便有效的预防方式。感染性腹泻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常通过接触传播,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可减少传播,达到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