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便血。2016年3月发表在《Drug Saf》的一项系统评价介绍了口服避孕药和更年期激素治疗的炎性肠病风险目前的证据和将来的方向。
克罗恩氏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统称为炎性肠病,是典型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升高。虽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一直强调遗传因素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但是环境风险因素在CD和UC的进展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继往观察性研究已经表明,外源激素的使用和CD及UC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尤其,研究已经表明,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和CD风险,以及更年期激素治疗和UC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虽然这些相关性的确切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但是提出了一些假设。首先,口服雌激素已经表现出可改良肠道通透性,而肠道通透性在炎性肠病的病理生理中是关键的一步。其次,外源激素可以通过对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从而加强Th1和Th2介导的炎性肠病的进展。最后,最近的数据已经将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和內源雄性激素水平之间建立了相关性,而这也可以受到外源激素的使用而改变,并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这支持了有趣的假设,即肠道微生物位于将外源性激素的使用和先天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相关联的通路的“十字路口”。因此,将来的研究应该关注通过综合理解外源性激素使用、性类固醇生物标志物、遗传风险位点、CD与UC病因中肠道微生物环境的改变等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将这些流行病学结果和疾病的发病机制桥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