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世纪60、70年代,人们认为心衰是由心脏的收缩力下降或由于水钠潴留,因此强调心衰治疗重点在强心、利尿。现在,临床医师意识到心衰的真正罪魁祸首是由于长期神经体液因素过度激活,如长期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肌重构及功能下降。因此,目前心衰治疗的关键在于阻断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脏的损害,而临床上用于阻断交感神经的药物就是β受体阻滞剂。
2、自 1995 年美国心脏学会 /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HA/ACC)慢性心衰诊断治疗指南开始,之后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指南、2007 版中国指南分别明确 β 受体阻滞剂在标准心衰治疗中的地位,均将 β 受体阻滞剂定位为Ⅰ类推荐、A 级证据
3、中国心力衰竭指南2014推荐,β受体阻滞剂为可改善预后的药物(Ⅰ,A)。
4、该项研究再次证实,无需考虑年龄和性别,所有窦性心律的HFrEF患者均应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和因心衰入院。
【小结】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心衰的基石性药物。越来越多的证据也再次夯实了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衰中的地位。对心衰患者积极、规范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是每位心血管医生的基本功,充分了解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研究进展、关键获益十分必要。
【原文简介】β受体阻滞剂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是否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目的:通过合并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的个体化数据的方法,评估较大年龄范围内男性及女性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患者(HFrEF)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有效性和耐受性。
设计:前瞻性个体数据meta分析,年龄在40~85岁之间的窦性节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0.45。
患者筛选:11项研究共13833名患者,中位年龄64岁,24%为女性。
主要检测指标: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因心衰入院。采用调整的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意向性分析。
结果:与安慰剂组比较,β受体阻滞剂对各个年龄组均有降低死亡率的疗效:前1/4年龄段(中位年龄50岁)危险比为0.66(95%置信区间,0.53~0.83),第二个1/4年龄段(中位年龄60岁)危险比为071( 0.58~0.87),第三个1/4年龄段(中位年龄65岁)危险比为0.65( 0.53~0.78),第四个1/4年龄段(中位年龄68岁)危险比为0.77(0.64~0.92)。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1),在整体中位随访1.3年的患者中降低绝对死亡率4.3%。β受体阻滞剂显著降低因心衰的入院率,尽管这一作用在高龄组减弱(P=0.05)。各年龄组间未见治疗效果与性别之间存在关联,终止用药情况相似,且与治疗分组、年龄、性别无关(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14.4%,安慰剂组15.6%)。
结论:无需考虑年龄和性别,所有窦性心律的HFrEF患者均应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和因心衰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