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ACH-Ⅱ研究结果6月8日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显示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治疗中,强化降压(收缩压目标值110~139 mmHg)的效果不优于标准降压(收缩压目标值140~179 mmHg),校正年龄、初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无脑室内出血后分析,两组主要终点发生率无差异(38.7%对37.7%,P=0.72)。
研究纳入的患者出血体量<60 cm3,GCS评分≥5分,基线血压200.6±27.0 mmHg,平均年龄61.9岁,56.2%为亚洲人。主要终点为随机化后3个月发生死亡或残疾(改良兰金量表评分4~6分)。在纳入1000例脑内出血患者(每组500例)的预设中期分析显示无意义后,入组即停止。
分析结果显示,强化降压组与标准降压组相比,随机化后72小时的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差异(1.6%对1.2%,P=0.56);随机化后7天,强化降压组肾脏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标准降压组(9.0%对4.0%,P=0.002);随机化后3个月的所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强化降压组亦高于标准降压组(25.6%对20.0%,P=0.05)。
而2013年发表的INTERACT2研究结果显示,与标准降压相比,强化降压未显著降低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主要终点发生率(52.0%对55.6%,P=0.06)。但是顺序分析显示,强化降压组改良兰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标准降压组(重大残疾OR:0.87,P=0.04),表明强化降压可改善患者功能性结局。
INTERACT2研究纳入2839例自发颅内出血发病<6小时且收缩压升高的患者,随机分入强化降压组(1h内收缩压<140 mmHg)和标准降压组(1h内收缩压<180 mmHg)。主要终点为90天时发生死亡或重大残疾(改良兰金量表评分3~6分)。强化降压组与标准降压组的死亡率(11.9%对12.0%,P=0.96)及非致死性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23.3%对23.6%,P=0.92)无显著差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毕齐教授应"心在线"之邀,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分析。他谈到,上述两项研究的结果相似,即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强化降压并未明显改善主要临床预后(死亡或重大残疾),尽管INTERACT2研究的顺序分析显示强化降压可改善功能结局。
与缺血性脑卒中相比,高血压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尽管各国指南对血压的控制方法和目标值有所差异,但基本趋于一致。也正是因为对血压的有效控制,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是,在脑卒中急性期(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控制方面,缺少更多的循证证据。因此这两项有关出血性脑卒中的大样本试验的结果,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显得非常重要。
以往临床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控制,一般主张不宜降压过快和降压幅度过大,这两项研究结果为以往的急性期临床降压策略提供了正面证据,即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强化降压临床获益不大,这将会使临床上对控制降压速度和幅度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尽管INTERACT2研究的顺序分析结果显示强化降压可改善功能结局,但是在这个试验中,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之间的主要终点并无差异。结合ATACH-Ⅱ研究结果,至少目前对于强化降压能否改善临床结局,还需要更多循证证据来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在ATACH-Ⅱ研究中,虽然两组间随机化后72小时的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差异,但是强化降压组7天后的肾脏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3个月的所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也高于标准降压组。因此,在急性期强化降压效果不优于标准降压的背景下,应更加关注强化降压过程中发生的临床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