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资讯头条 > 盲目追求签约率 家庭医生制度易“走偏”

盲目追求签约率 家庭医生制度易“走偏”

收藏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2016-07-02 11:00

家庭医生服务的推广与普及,有利于现有医疗体系的优化,值得期待。不过,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仅停留于签约指标这一层面的家庭医生制度距离生根落地还有一段路要走。

以北京为例,北京从2011年起就开始在全市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是全国最早推广这一制度的城市。有记者走访发现,家庭医生签约率虽然报表上达到了33%,但是不少社区居民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约”,致使很多“健康档案”随着居民搬迁或者医生调离成了“死档”,与当初的顶层设计多少有些“走偏”。

原本在全国“先行先试”、被寄予厚望的工作,6年后却出现了难聚人气、不少健康档案成“死档”的尴尬局面,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也不能不引起反思和警醒。综合分析看来,北京市的“家庭医生”制度,之所以有些“走偏”的现象,还在于这一制度在执行中落实不力、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比如,明确的签约规则在执行时走样了。本来,“家庭医生”制度明确要严格按照“充分告知、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原则进行,但在推进过程中,却与家庭健康档案建设等混为一谈,也不做有效宣传,甚至群众在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约”、“被服务”,很多人要么对此一无所知,没有找家庭医生服务的意识;要么理解偏颇,认为家庭医生可以“包办一切”。

再比如签约服务标准超标。北京市原本设计“家庭医生”团队与服务家庭户数的比例为1∶600,但在实际中却达到1000多户;原本需要1万多个“家庭医生”团队,实际却只有3000多个,“人少事多”让本来应有的服务质量明显下降,影响了“家庭医生”的形象和吸引力。此外还面临无法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社区医生收入偏低难以留住人才等困境。

本月初,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这既是一个美好愿景,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北京市的家庭医生制度“走偏”的现象提醒我们,家庭医生服务,并非固定医生上门这么简单,也绝非签约率指标达到了,家庭医生服务便真正落地了。

要让家庭医生签约制更接地气,就要考虑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广大民众是否从中得到了实惠。相关配套工作必须做到位。首先,各地要严格把家庭医生制度落实到位,防止落实不力。其次,抓紧家庭签约医生人才团队的培养与建设,迈过医疗人才不足的“坎”。再次,强化家庭医生日常监督管理工作,避免家庭医生服务“放羊式”管理。最后,要加大家庭医生制度财政扶持力度,让家庭医生在搞好服务的同时,有体面的收入,这也是推进此项工作的题中之义。

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家庭医生推广普及中避免“纸上谈兵”,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医疗卫生改革红利。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键词: 家庭医生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