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世界各国的肥胖率均逐年增加,肥胖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体重指数(BMI)是诊断肥胖的常用指标。BMI的计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m)2。BMI<25为正常,25≤BMI<30为超重,BMI≥30为肥胖。
有研究表明肥胖和房颤存在相关性。该研究共入选5282例受试者,研究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将入选者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平均随访13.7年,在随访期间,526例出现了房颤。在男女个体中,BMI不同的3组房颤率均有增加。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到肥胖组,男性和女性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9.7/1000人年、10.7/1000人年和14.3/1000人年以及5.1/1000人年、8.6/1000人年和9.9/1000人年。最后此研究得出结论:与正常体重组相比,约50%的肥胖男性和女性更可能发生房颤。BMI超过正常值者,BMI每增加1单位,发生房颤的危险增加4%,并且更易发生持续性房颤。
肥胖人群通常更容易患有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这些疾病都与房颤的发生有关。除此之外,肥胖本身亦能导致房颤。脂肪细胞有促炎症作用和促纤维化作用。心外膜脂肪组织的旁分泌作用可作用于临近的心肌组织,从而导致心脏重构、心肌纤维化,并能使电传导改变。此外,肥胖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血流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和心脏充盈压增加可以进一步导致心脏重构,最终导致舒张性心功能不全。随之而来的是心房增大和纤维化,与之相伴的是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最终导致房颤的发生。
减重可显著减少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心包脂肪,并且改善心脏结构,减重还可使左右心房体积和心肌质量显著减少。在美国,对从事医疗保健的34309例妇女进行长达12年的随访,有一组亚群(599例)女性从肥胖减到BMI<30后,在其后的随访中房颤的发作明显减少。
2015年公布的随机对照研究LEGACY表明,超重和肥胖的房颤患者通过逐步减重可以长期改善房颤负荷,且具有剂量效应。研究者表示,患者BMI每降低1个单位,其病情进展(从阵发性至持续性)则减少54%(HR 0.46, 95% CI 0.35–0.59),病情逆转(从持续性到阵发性)增加71%(OR 1.71, 95% CI 1.41–2.07)。
近日公布于美国心律学会年会(HRS 2016)的REVERSE-AF研究发现,减肥和积极的风险因素管理能够改变超重或肥胖患者的房颤病情进展。该研究分析了肥胖和减肥对355例房颤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受试者BMI≥27 kg/m2。结果显示,仅3%减重≥10%患者从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而减重3%-9%者中有32%病情进展,减重不足3%者中有48%病情进展(P<0.001)。同时,减重≥10%者中有36%从持续性房颤逆转为阵发性房颤,而减重3%-9%者中仅有17%,减重不足3%组中有1%(P<0.001)。
另一项研究表明,肥胖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复发率也有一定的影响,经多变量分析后显示增高的BMI可作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BMI每增加1单位,房颤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增加11%。
鉴于BMI的动态变化对房颤的影响,对于房颤且伴有肥胖的患者,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