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学进展 > 中医科 > 一有事就泻肚子,中医治疗帮您远离尴尬

一有事就泻肚子,中医治疗帮您远离尴尬

收藏
作者:李珊,钦丹萍 来源:中医杂志 2016-07-29 14:2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证辨治

  正要赶飞机,肚子突然不舒服?就要上台演讲,却想跑厕所?面临重要面试,竟然没法控制的腹泻起来?宴席上喝口凉饮料或品尝一点油腻的东西就无法克制的闹肚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给许多人带来了无法忘怀的尴尬的经历吧。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属于中医学“腹痛” “泄泻” “久泄”范畴,多与感受外邪、脏腑虚损、气机失畅、饮食失节、情志失调有关。脾虚湿盛为其病机之本,在此基础上涉及肝、肾、肺三脏。针对病机,以健脾为大法,根据病机、病因的不同变化,可以助您摆脱一有事就泻肚子的尴尬哦。

  脾胃虚弱证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若湿邪困脾,则脾阳受损,运化无权,水湿内生而为泻; 脾主升清,若为湿困,中气下陷,清气不升则为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典型病例

  患者,女,34岁,2014年9月4日初诊。主诉:反复腹泻伴腹痛10余年。大便溏泻,每日1次,痛则泄泻,泻后即舒,稍进油腻食物泄泻频次即增,纳可,寐安,小便如常。刻诊:面色萎黄,神疲体倦,形体偏瘦,腹软,按之无痛,肠鸣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久泄;证属脾胃虚弱;治当健脾升清,收敛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10g,茯苓10g,白术10g,北柴胡6g,升麻6g,防风6g,诃子10g,芡实10g,炒白芍10g,炙甘草3g,山药10g,干姜3g,陈皮10g,山楂10g,玫瑰花6g,制香附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

  2014年9月11日二诊:痛泻缓解,面色转红润,体态自如,舌淡苔薄,脉细。效不更方,再拟原方7 剂以固疗效,后未再发。

  肝郁脾虚证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所谓“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若忧思过度气结于中,使肝失疏泄,脾运失权,或郁怒伤肝,肝木乘脾而肝脾不调,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升降失司,则发为泄泻,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言: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2014年9月24日初诊。主诉:反复腹泻伴腹痛半年。腹痛,痛即泄泻,每日五六次,泻后痛减,抑郁恼怒、感寒而发,平素情绪较低落,忧虑过度,食少乏力,夜寐欠安。查体腹软,按之无痛,肠鸣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Zung 自测焦虑量表得分55分和Zung 自测抑郁量表得分67分,表明患者有轻度焦虑、中度抑郁。诊断:久泄;证属肝郁脾虚;治当健脾温中,升清止泻,兼以疏肝; 处方:党参10g,茯苓10g,麸炒白术10g,山药10g,北柴胡6g,防风6g,升麻6g,诃子10g,赤石脂15g,鸡冠花15g,干姜3g,桂枝6g,炒白芍15g,制香附10g,乌药10g,佛手6g,玫瑰花6g,炙甘草6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

  2014年10月8日二诊:大便溏而稀薄,便次减少,每日二三次,腹痛大减,情绪变化及感寒后仍可加重,时有食后脘闷不舒,舌淡、苔薄,脉弦细。守原方续服14剂。

  2014年10月22日三诊:时泻时止,大便每日二三次,时中上腹痛,脘痞减轻,情绪无改善,口干,尿频尿热,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弦细。前方加金钱草15g,白茅根15g,清热利小便。21剂,用法同前。

  2014年11月13日四诊:大便成形,每日一二次,痛胀大减,尿频尿热减轻,舌质淡、苔薄,脉弦细。处方以三诊方去乌药、佛手,加木香6g 以行气止痛。21剂,用法同前。

  2014年12月4日五诊:大便成形,每日一二次,痛胀缓解。再拟原方化裁,四诊方去党参、金钱草、白茅根、玫瑰花,加黄芩10g、生姜3g 以清热解毒、温中散寒。14剂,用法同前。

  2014年12月24日六诊:痛泻缓解,情绪改善,舌淡、苔薄,脉弦细。服药后诸症向愈,复测Zung 自测焦虑量表得分49分、Zung 自测抑郁量表得分50分。再拟五诊方减生姜14剂,巩固疗效。

  脾肾阳虚证

  汪昂《医方集解》曰: “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曰: “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典型病例

  患者,女,67岁,2013年12月5日初诊。主诉: 反复腹泻伴腹痛1年余。晨起泄泻,大便每日1次,泻前腹痛,泻后方舒,无痞满不适,情绪可,纳可,寐安。查体腹软,按之无痛,肠鸣正常,舌淡、苔薄,反关脉脉细。诊断:久泄;证属脾肾阳虚;治当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处方: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山药15g,北柴胡9g,升麻9g,防风9g,石榴皮9g,赤石脂9g,诃子10g,益智仁10g,补骨脂10g,肉豆蔻9g,乌梅6g,炙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

  2013年12月12日二诊:症状改善不明显,仍有晨起痛泻,次数如前,舌淡、苔薄,反关脉脉细。进一步追问久泄相关病史,得知患者清晨四五点有脐腹不适或作痛,随后泄泻,自觉急迫感,泻后则安。诊断为五更泻,故拟原方化裁,在初诊方基础上加用吴茱萸3g、五味子6g以助温肾散寒、涩肠止泻之功。7剂,用法同前。

  2013年12月19日三诊:清晨四五点腹痛大减,五更泻改善,舌淡、苔薄,反关脉脉细。再拟原方化裁,前方加干姜6g 温中散寒。7剂,用法同前。

  2013年12月26日四诊:腹痛、五更泻缓解,舌淡、苔薄,反关脉脉细。再拟三诊方7剂,用法同前。

  2014年1月9日五诊: 痛泻缓解,舌淡、苔薄,反关脉脉细。四诊方去防风、石榴皮、赤石脂、益智仁、干姜。服药7剂后诸症向愈,随访11个月症情稳定。

  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证是指患者同时呈现出寒证和热证,即寒热交错的现象,两者可相互转化。多为阴阳失调,气机不畅,可分为寒热错杂于中焦或上热下寒证型。寒热错杂于中焦系脾胃受损,中气虚弱,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者系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以致寒热错杂。久泄者多为寒热错杂于中焦。

  典型病例

  患者,女,58岁,2014年7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腹痛腹泻3年余,大便稀薄,频次增多,每日三四次,便前脐周痛,泻后痛减,受凉频作,情绪可,胃纳可,夜寐安。查体腹软,按之无痛,肠鸣正常,舌淡、苔薄黄腻,脉细。诊断:泄泻;证属脾胃虚弱;治当健脾益气,升清止泻;处方:太子参10g,茯苓10g,麸炒白术10g,陈皮6g,炒白芍10g,防风6g,北柴胡6g,升麻6g,玫瑰花6g,延胡索10g,诃子10g,蒲公英15g,炙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

  2014年7月22日二诊:大便先干后溏,脐周痛,受凉仍加重,舌质淡、苔黄腻,脉细,证属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共奏、辛开苦降。拟初诊方去蒲公英,加炮附片3g、桂枝6g、干姜3g、黄连3g 温中散寒、寒热平调。7剂,用法同前。

  2014年7月29日三诊:痛泻缓解,脐周痛大减,大便每日一二次,舌淡苔、薄白,脉细。二诊方加生姜3g 温中散寒。7剂,用法同前。

  2014年8月8日四诊:痛泻缓解,大便稍干,脐周痛缓解。再拟原方化裁,三诊方加肉苁蓉10g。服药14剂诸症渐愈。

  小结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在治则上应以健脾为基本大法,升清为常用手段; 肝郁脾虚者健脾为本、疏肝为辅,而其中又区分土虚木侮、木亢乘土以分而治之; 脾虚湿盛者加用温阳药以助脾运,脾肾阳虚者,若有五更泻则多用四神丸; 寒热错杂证型有偏寒型和偏热型,寒热偏颇不一,用药权重不一。故临证应辨证论治、随机应对,谨守病机,临证发挥,方能获得满意疗效。

  温馨提示

  上述方药供大家学习、参考,具体病证治疗还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键词: 泻肚子 中医治疗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