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最新会议 > 2016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会议在哈医大二院召开

2016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会议在哈医大二院召开

收藏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2016-08-07 20:00

人民网哈尔滨8月5日电 8月5日,以“创新、规范、合作”为主题的2016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会议(2016CCSC)暨第十一届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ICC2016)在哈尔滨隆重召开,大会由黑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共同主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教授致辞。

大会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美国心脏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美国心脏学院院士、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等国内心血管界顶级心血管疾病专家做专题报告,国内、外近千名学者以学术报告、病例讨论等形式就心血管疾病基础和临床方面的最新诊治和研究进展进行研讨。针对学术界关注的心血管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是黑龙江省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高精尖学术盛会,为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乃至国家心血管病学科、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学研究的发展搭建了高水平学术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致辞。

学术盛会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迄今为止,冰城哈尔滨心血管病会议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每年一度为心血管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国内外专家深度交流。本次大会共邀国内外近千名心血管病专家学者参加。国内外心血管专业、介入放射专业和医学影像与超声诊断等领域的专家共聚一堂,全面展示心血管病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对心血管病领域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展开讨论,尤其是结构性心脏病学的探讨,为进一步提高全国心血管病领域的学术水平提供了交流平台。

据了解,本次大会为期三天,共设7个会场,举行近百场精彩的学术专题报告。其中主会场邀请了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位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等三百多名专家做专题学术报告,一二三会场主要进行冠脉进行学术交流,四会场主要进行结构性心脏病进行学术报告,五会场和六会场分别针对电生理以及会理方面进行学术报告。此次学术交流学会水平高,主题演讲专家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演讲内容都是临床上有待解决的规范性问题及临床上容易误解的问题,此次会议为全国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提供了经验。



美国心脏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致辞。

老龄化社会或将迎来结构性心脏病高峰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为患者减轻痛苦

本届冰城心血管大会首次迎来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两届心血管病治疗领域的盛会同时召开,极大丰富了本届冰城心血管会议的内容。据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介绍,结构性心脏病(Structural Heart Disease)是近年来心脏病领域涌现出来的新概念。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介入治疗手段的改进,医学上逐渐使用“结构性心脏病”的概念来对疾病进行分类和诊治。广义的结构性心脏病是指除原发心电疾患和循环疾病以外,导致心脏结构异常的疾病,即能够发现的心脏结构异常;狭义的结构性心脏病是指异常心脏结构的改变所造成心脏病理、生理的变化。目前,“结构性心脏病”泛指一大类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如传统定义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

于波主任介绍,以结构性心脏病中的一个大类心脏瓣膜病为例,中国瓣膜性心脏病的病因近几年有了很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患者绝大多数为风湿性心脏病,但如今成人外科病房患者多数为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很多患有老人由于年龄因素,导致心脏瓣膜钙化,功能退化,但这一类病人通常年龄较大,无法进行创伤巨大的开胸心脏外科手术。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新治疗方法的出现不断革新着我们对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认识。心脏瓣膜疾病是结构性心脏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和器械的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和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transcatheteraortic valveimplantation,TAVI)便是未来新方向之一。

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致欢迎辞。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老年瓣膜退行性病变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主动脉瓣狭窄已逐渐成为这一人群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主要是由先天性主动脉瓣结构异常或老年性主动脉瓣钙化所致,瓣口重度狭窄的病人大多患有倦怠、呼吸困难、心绞痛、眩晕或晕厥等症状,甚至突然死亡。对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外科主动脉瓣换置术曾经是唯一可以延长生命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因高龄、体质弱、病变重或合并其它疾病而禁忌手术。据有关数据表明,约1/3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因为手术风险高或有禁忌症而无法接受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对于一些75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或有心外科手术禁忌的患者,现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则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结果令人满意。这一技术主要应用于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无法耐受外科手术者,也就是老龄化造成心脏瓣膜退化的老年人,这类患者在3年内的死亡率非常高,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将这类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近50%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主要是通过股动脉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复瓣膜功能。手术有无需开胸,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因此,可以减轻患者术后带来的痛苦。

房颤不再是老年人“专利” 左心耳封堵术“堵住”房颤“要塞”

在数千万脑中风的患者中,追根溯源,大约有60%-75%的患者是心源性栓塞,15%-20%是由房颤导致的。心房颤动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诱发栓塞,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比常人高5-7倍,因此房颤也是典型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三高”疾病。



美国心脏学院院士、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致辞。

“目前房颤疾病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群体中出现特发性房颤。”于波教授表示,随着年轻人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中青年房颤病人越来越多,临床上四五十岁的患者尤其常见。中青年人发生房颤多数是继发性疾病,而不是原发病。房颤目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相关疾病伴发性房颤,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另一种是目前尚不能找到发病原因的特发性房颤,很多年轻患者是此类房颤的易发群体。

目前全球预防房颤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是使用左心耳封堵术,它能有效减少病人的病死率、致残率,同时减少出血的发生几率。左心耳是从左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是发生血栓的“窝点”,医生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在容积仅有约2ml的左心耳上撑起了一把“小伞”,为制造血栓的“小房间”安上了一道门,阻隔了栓子的形成和流动,从根源上围剿了血栓的根据地,最大程度地预防了血栓的形成,避免了患者患有脑中风的危险,也让患者逃离了每天服用抗凝药物。

房颤发病多伴有信号,比如脉搏强弱不等,气短、眩晕、易疲劳以及胸口闷痛或头晕等。房颤从出发时的轻微症状到严重发病可能持续十多年的时间,年轻人在症状轻微时往往不予重视。偶尔发生房颤并不会当场致命,但其最主要危害是能引起血栓,阻断脑供血,最终导致脑卒中(中风)。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指出,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能够对结构性心脏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希望借助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这一平台,将最新的医学理念、最前沿的治疗手段传递给其他兄弟医院,共同提高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治水平,真正做到让患者受益。(方圆、李华虹、王英)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键词: 心脏病 心血管病 结构性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