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学进展 > 肝胆外科 >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的研究进展

收藏
作者:医学论坛网 来源:医学论坛网 2017-06-19 17:28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bluntcerebrovascularinjury,BCVI)是指颈总动脉、颅内外颈内动脉、椎动脉等血管因创伤致出现不同组织的病理损伤,易继发卒中,可造成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1872年法国医生Vemeuil首先通过尸检发现颈动脉损伤,1967年Yamada等报道了颈动脉损伤临床病例。随后不同的神经外科中心均有病例报道,多为外伤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对BCVI高危患者筛查的增加和以及对此类疾病认识的深入,BCVI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外伤患者而言,BCVI是一种隐匿性损伤,虽然并不常见,但如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则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本文对目前BCVI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筛查策略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对此类损伤在诊断与治疗方面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

早期研究认为,BCV1占所有外伤性住院患者的0.08%——0.1%,新近研究认为其占外伤性住院患者的1.2%——2.0%,对于多发伤患者甚至可达2.7%。其中,青少年发病率更低,约占外伤患者的0.03%——0.9%。BCVI约占头颈部损伤患者的13%——39%。颈动脉损伤占所有外伤性患者的0.1%——1.55%,椎动脉损伤占所有外伤性患者的0.2%——0.77%。在颈动脉系损伤中,最常见的是I级损伤(44.4%);而在椎动脉系损伤中,IV级损伤最为常见(41.7%)。在颈动脉系损伤中,约72.2%合并脑损伤,约55.6%合并颅底骨折;在椎动脉系损伤中,70%——100%合并有颈椎骨折,且发生于颈椎骨折水平成人最常见的椎动脉损伤部位是V2段,而儿童或青少年则多发于V3段。高达28%的椎动脉损伤患者存在双侧损伤。

Buch等对1008例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32例患者因存在危险因素而进行了CT血管成像(CTA)筛查,46例(10.6%)存在BCVI。Wei等对222例高危患者进行了CTA检查,27例(12.2%)存在脑血管损伤,其中颈动脉系损伤18例,椎动脉系损伤12例;单侧颈动脉系损伤13例,双侧颈动脉系损伤1例,单侧椎动脉系损伤9例,2例同时存在椎动脉系、颈动脉系损伤。B cmatti等对976例多发伤患者进行相应检查后发现,32例(3.3%)存在BCVI,其中单血管损伤22例,2根血管损伤10例,无2根以上血管损伤病例;颈动脉系损伤占61.9%(26/42),椎动脉系损伤占38.1%(16/42)。

二、病因学与病理生理学

创伤造成脑血管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为交通事故,其次是坠落伤、暴力打击伤。亦有悬吊伤、轻度头颈部外伤、咳嗽、不正确的体育锻炼(健美运动)、随音乐节律性转头等因素致脑血管损伤的报道。

BCVI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包括:(1)血管过度牵拉或旋转;(2)血管直接撕裂;(3)被周围骨折片刺破等因素致血管内膜破裂、管壁剥离,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以及随后血栓形成,从而导致管腔狭窄、栓子脱落引发的脑缺血及管壁破裂出血。例如,颅外段颈内动脉损伤常因血管急剧牵拉于C1-3椎体侧块上从而出现血管内膜撕裂所致;颅内段颈内动脉损伤常因骨折片刺破或硬膜撕裂血管所致;椎动脉损伤常因C2-6椎间孔骨折撕裂血管所致。

创伤致脑血管损伤的病理学改变包括:血管内膜剥离或撕裂、血栓形成、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血管闭塞、血管断裂或上述某些类型的联合。颅外段颈内动脉、椎动脉发生创伤性损伤时可见上述组织病理改变,而颅内段颈内动脉创伤性损伤则多见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创伤性动脉瘤。

三、临床表现

BCVI的临床症状常常是多变的,仅有10%的患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在损伤最初24h往往并无症状,随着时间推移,在伤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BCVI可表现为:(1)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创伤性颅内动脉瘤;(3)创伤性颅内动静脉瘘(创伤性海绵窦动静脉瘘多见);(4)创伤性脑梗死等。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和(或)颈痛,其次是脑缺血发作或视网膜缺血发作(如一过性黑蒙、晕厥)。Homer综合征合并头痛可能是脑血管损伤的特征性表现,但应该指出,Horner综合征更多是椎动脉损伤的特征性表现。12%——39%的BCVI患者出现颈部杂音,5%——12%的BCVI患者出现脑神经麻痹,其中以舌下神经麻痹最为常见。

对BCVI进行分类有利于治疗策略的选择和预后评估。目前最常用脑血管损伤分级是Biffl等根据血管形态学变化制定的脑血管损伤分级。I级:内膜不规则断裂/撕裂或夹层/壁间血肿造成管腔狭窄<25%;II级:夹层、血栓形成、壁间血肿致管腔狭窄>25%;III级:假性动脉瘤;IV级:管腔闭塞;V级:血管断裂。

四、筛查

BCVI患者的早期症状往往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可无症状。此外,对于多发性损伤患者,其症状易被其他脏器损伤的症状所掩盖。因此,BCVI的早期诊断往往非常困难,而一旦延误诊断可明显增加其致残率、致死率。为提高BCVI的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有学者提出对创伤患者进行脑血管损伤筛查。但是,对所有创伤患者均进行脑血管损伤筛查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多数研究人员提倡对危险人群进行BCVI筛查。对可疑患者行相关检查,其BCVI的发生率为12.2%;而对于建立在风险因素之上的筛查,BCVI的发生率可达27%——44%。此外,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将中风风险从30%——50%降至2%——10%。因此,科学筛查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在临床上也是有效和必要的。

筛查标准:目前国际上对创伤患者提出过2个筛查标准,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进行脑血管损伤筛查。(1)丹佛标准:动脉血管出血或血肿增大;50岁以下患者出现颈部杂音;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神经系统体征与头颅CT检查不一致;随访期间新发卒中。(2)Memphic标准:颈椎发生骨折;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与影像学检查不一致;Homer综合征;LeFortII、III型骨折;颅底骨折波及颈动脉管;颈部软组织损伤(有勒伤或血肿)。

关键词: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